方韩大战:十点分析,剑指方舟子方大家无理取闹 方韩大战,闹腾至今,似已至尾声,于此时刻我还插一脚搅这浑水,实不应该。但看大战至今,憋着一口气已久,不散尽恐怕会憋出内伤。所以,还是放出来吧。一屁值千金嘛,放出来了……就混身舒泰了。针对方大家的众多文章,凑了十点这样一个圆满的数字,提提问,放放屁,谈谈情,但是肯定不能学那电影小说里的跳跳舞,做做那严重违法的事。
1.对文中每段、每句、甚至每字较真。谁敢拍着胸脯说从小到大的作文没半点虚构半点想象?
方大家这行为,颇有点小学初中语文里找错字找病句的精神,真是越活越年轻,越活越回去啊,比少年儿童还少年儿童,让人羡慕。应试作文,还有投稿,都是所学所闻所见所思,再经过一系列加工写就的,十分实0分虚或者九实一虚,甚至十虚无实,都有可能。某些内容可以轻易分辨写的是不是实际,有没有夸张,而某些很难,只有特定的人才清楚。但是,方大家肯定不是特定人之一。他纯由现实出发、参照,不能容下半点夸张虚构,只要有半点不符,则为代笔,逐段、逐句甚至逐词的去推敲较真,又有几个人写的文章能经的起这样的推敲?比如你要交给老师周记,就写了一篇周末去逛公园的短文。然后糟糕了。你同学向老师举报,那天你一直陪他玩,根本没去公园玩,所以,这篇文章不是你写的,是你爸写的,或者是你妈写的。但是,可能是你记错了日期,也可能是因为你对这个公园很熟,所以可以随手写就,还有其他很多可能性。但是,现在方大家在疑邻盗斧的成见下,哦,不是疑而是肯定代笔的成见下,逐字句段的推敲琢磨,愈看愈似。
2.没读过大学,就不能提大学生活,更加写不出大学生活
方舟子在文中提到韩寒没读大学,根本不可能写出大学生活,这一条又成了代笔的理由之一。对于这点,我只想说,放屁!没见过猪跑,还没吃过猪肉啊。敢情韩寒是鲁滨逊,住在孤岛与世隔绝,听不到半点声音看不见半点新事物,并且连半点想象力都没有。大学生活有那么神秘?不说记述大学生活的书有多少,不说身边有多少亲戚朋友在上大学,只说一个——混课,大学的管理非常宽松,很多大课,多个班级一起上,互相之间根本不相识,所以校内的,校外的都很容易混进去听课。方大家的思维还停留在几十年前吧,把大学想的那么神圣。当然,韩寒这种公众人物没有混课的可能性,我只是想说,想了解大学,真的很简单。
3.对不上口供,就为代笔。
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原因和过程,韩寒和韩父的记忆分歧很大。因此,方大家又找到了代笔的一条“铁证”。但是,那是十多年前的事,并且当初韩寒参加的是第一届新概念大赛,当时新概念的知名度并不大,和每年的无数作文大赛没有多大的差别,并且韩寒投稿过的杂志不少,凭什么,他们两人要对这样一件小事记的清清楚楚。也许,放在后来,放在现在,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是一件大事,但是在当初,有谁知道这会成为一件大事,有谁知道当初没有名气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会成为如今影响力如此之深甚至是高考生一步登天的平台。我只能说,方大家是个神人,我相信他对于他这辈子做过的每一件事都记的清清楚楚,我也相信任何大事小事在他心里眼里不论时间多么长久都是清晰如昨日。
4.是赛车手天才则不可能是文学天才,是赛车手则不可能有创作精力
对于这点,我真的很无语。这点也能成为代笔的铁证之一,我想问,方大家,你今天吃饱了吗?是不是撑着了没事找事?先说远的大的,历史上据说智商最高的三人之一达芬奇,学识渊博,兼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于一身,吓死人的头衔啊!!按照方大家的逻辑,这肯定是一团伙,并且是 一个大团伙,达芬奇冒领了整个团伙的功。历史上,这类伟人不少,不用我数大家心里也摆着很多。再说说近的,林志颖,哦,还是韩寒的同行呢,集赛车手、歌手、演员于一身,还是一位牛B的IT人员,具体的有兴趣的可以百度一下。扯的有点大有点远了,只是想说,虽然能在多个领域取的耀眼成绩的人物不多,但是也不少。不能他是作家韩寒,就不能是赛车手韩寒。
5.对于那篇分析了三四遍的求医,以及其他,是文章,不是记实
对于那篇“铁证如山”的《求医》,方大家分析了三遍意犹未尽。我只想问,方大家方大老师,那篇文章是一篇记实吗?值得你如此削尖了脑袋钻了又钻。你是不是打假打的脑袋里面残了某几部分,一根筋的把一篇经过艺术加工向某杂志投稿的征文当成一篇记实文献考证来考证去。先不说到底是不是韩寒求医,即使不是韩寒求医,那又怎样?他就没耳朵不能听说家人亲戚朋友甚至某些传闻后经过加工把自己代入写就一篇如此烂如此破绽百出易被人利用不能通过考证的文章?并且,方舟子刁难的是韩寒吗?也是,也不是。他刁难的是当年那个十七八岁轻狂桀骜年少无知的少年。方大家一边分析文章说是漏洞百出文笔拙劣,一边又说这篇漏洞百出文笔拙劣的文章是被成年人代笔的。如果真是成年人所写,会给方大家捉住那么多鸡脚吗?会有这么多给他发挥的余地?这逻辑出自以逻辑和推理来立论的方大家手里,真是让我感叹黑白两色的差别居然如此之小。只有年少故做老到,引人之见云己之意,才能写出这样看似辛辣老到,实则不堪推敲的文章。能被方大家捉住这么多鸡脚,从很多方面来说,更应是韩寒写的。
PS:我没学过伤仲永,我没听过甘罗十二岁为相,反正所有少年天才,纯为虚假,如有出现,即为包装。
6.英语语烂就不能懂一个外语单词,比如说一个拉丁文单词
那个拉丁文单词,我在新浪复制不出来,也懒的一个一个敲字母,我也同样对外语很厌恶。韩寒英语烂,就不能认识一个英语单词,更不能记得一个生僻的拉丁文单词。年少轻狂,最喜特立独行,正宗传统的东西,对于少年,反而不在意不上心。那些偏门冷僻的,说出来能吓人一跳或者博人眼球的事物,往往是少年最爱的事物。我还记得当年语文课本有《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节选文,俄罗斯的人名都是又长又难记,但是我背过作者的名字,是那种顺口溜的方式背,很顺很快的一气吐出那个名字,到现在我也能迅速吐出。这事很无聊很没意义,也就是做来博人一声诧异,这样的事年少做过太多。大家都有年少,是不是如此,年少时有没有如此经历,大家心里自有定夺。而方舟子因一个单词又断定这是一大铁证,我只能笑的面部抽筋。
7.不上学=不读书。
博文里,混淆了上学与读书的概念,或者是因为我们口头上总把上学说成读书。“读书了没?”、“读几年级”,“还在读书吗?”这些严谨来讲,尤其对于严谨的方大老师,应该讲成“上学了没?”“上几年级”、“还在上学吗?”。韩寒很早就辍学了,在某些大家小家眼里,就成了不学无术,不求上进,好象不在学校里上课,就学不到半点知识,所以更加不能写出稍微有点深度和知识点的文章。在这里,我不说应试教育能教出怎样的人才,这题目太大。我只提问,一个认识汉字的人,一个会查字典词典的人,一个年少时被逼读过N多文言文的人,是不是一定要在学校里上十多年的学之后,才能写出一点东西?是不是学校才是唯一的进修之处?是不是要一直用多年前辍学,某人的知识面就一直停留在那一年那一时刻的眼光看他?
8.至今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只有推理分析。捉代笔,不追究人,只追究文,从文中拿出一堆堆的“推理”,这是什么道理和逻辑?
代笔代笔,肯定要先有人,才能再代笔,从未见过找代笔是以分析文章为重心,却对那代笔之人闻问不多。不是说路金波代笔吗?不是说韩父代笔吗?怎么不去分析路金波以前写的文章。当年网文的三驾马车李寻欢(路金波的笔名)写过那么多文,韩父在故事会等杂志上也发表过那么多文章,怎么不去分析推理他们的文章呢?然后再对比韩寒的文章,如果真是他们代笔,肯定有相似之处,可惜我到现在还没看到方大家有这样的举动,只是捉着当年那个十七八岁处事不深的少年挥就的文章大书特书,做着各种臆测,强拉各种推理逻辑,“证明”心中早已下定的结论。既然是代笔有人,为何不也悬赏呢?把那2000W+2000W拿出或者方大家你出资,如有代笔人的线索或者直接自首,则大家多少成多少成开。真有此人的话,会动心的!
9.成名作三重门至今也不推敲
韩寒被人所知是新概念作文,但是其成名却是因为《三重门》,完全可以说,这本书是韩寒生命的转折点,没有 《三重门》,就没有韩寒。但是对这本长篇,却至今不见方大家的“分析推理”。相比较长篇,那一篇篇短文杂文,能有多少线索?又有多容易模仿文风?为什么选择芝麻弃西瓜呢?道理很浅显的,因为《三重门》是描写中学生活,而韩父没有如此的中学生活(韩父当年的中学生活和现在的存在天渊之别),那时韩寒也没有出名,和路金波应该不相识,自然不可能代笔;新概念的那个李编辑,和韩父是同一时代的人,也写不出现代的中学生活。按照方大家的逻辑,没有读大学就不能写出大学生活(当然,也可以拿我上面解释的很容易了解大学生活所以没有读大学也能写出大学生活这块大石头来砸我的脚),所以那些故事,只有身在其中的韩寒才能写出,所以,方大家果断选择了无视这本在韩寒生涯中分量最重的书,而选择那些在人的一生最幼稚最冲动也最让人缅怀的年代写下的几篇杂文进行所谓的“分析推理合理质疑”。当然,方大家也可以说没有时间读如此长的臭长篇,或者说证据已经够了。但是对于严谨的逻辑推理,如果真是这种态度,我只能说,我很失望。对于《三重门》这本书,我相信韩父和编辑肯定对这个长篇有过指点和编辑,如果方大家你要说这是代笔,我只能摸着额头说,抚着胸口说:对了,你是正确的,韩寒被代笔了,你去拿你的2000W+2000W吧!!
10.败诉不道歉
为什么败诉不道歉,大家都清楚的,因为方舟子知道他肯定败诉。一个活了半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在打假的人,进法庭的次数可以和下馆子的次数相比,对于大部分法律法规,自然烂熟于心。对于他现在一直号称的合理质疑到底合不合理,有没有过度,他自己心里清楚,所以他一早就放出败诉不会道歉的声音。打了这预防针,到时候在法院被一锤子敲定后,中立与挺韩的人对他嘘之以鼻、痛打落水狗的声音自然不会太烈。并且,方大家打假防伪,又有多少次是通过法院才取得胜利,获得收益。现在,当法庭这把刀将割到自己的时候,他选择了从某方面来说等于无视的态度对待这把他曾经用过的很快很好用的刀。
---------------分隔线------------------
对于打假,说实话我印象很差,那些打假专家,或多或少是有一个团伙,搜集到某产品某宣传是虚假伪劣的信息后,刻意去购买,然后宣称被侵犯了利益,然后就是**,然后可能法庭判决可能私下解决,然后就是回家数钱,可以说是一群无利不起的什么什么,自己找形容词。比如说之前达芬奇事件,后面爆出是记者诓骗不成泼污水,也属于打假或者假打了。但是世事无绝对,不排除是某些害群之马坏了打假的名声,这印象就该怪媒体了,总报道某打假人是假打借打假实施诓骗,却总不报道某某打假成功了。
我看的韩寒,不是看《杯中窥人》、《书店》、《求医》,是当年那个在“钓鱼执法”里发出“这个社会上,如果你生病了或者家里有急事需要搭车,有人愿意让你上车是很罕见的,这样的人是珍稀的物种,是单纯的好人。闵行区**部门做的事情说简单点,就是将这些单纯的好人从茫茫车海中分辨出来,拘押下车然后罚款一万”声音的韩寒,是当年那个在静安大火发出“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智商和官员们不断下降的道德之间的矛盾”声音的韩寒。
此文是在工作里挤出时间写的,断断续续,意思有些重复或者脱节,纯属正常。我不是作家也不是文人,如有错字别字,水平所致。我也的得地不分,更欢迎被指我代笔韩寒! |